专升本
大学的学制,大致分为:本科、专科,那到底“本科”的“本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又是怎样由来的呢?
这还得从古代科举说起,听小编为您娓娓道来!
首先是有现实的客观条件制约,比方说交通问题,行政效率问题,时间太短,高生与官方都存在难题。更重要的是,科举制度还要与当时的其他制度相衔接。比如说“丁忧”制度。
“丁忧”,就是民间所说的守孝三年。考生或官员,如果有父母等亲人去世,必须回家守孝,不能参加考试或上班。
古代纪年,使用的是天十地支。如1619年为丙辰年,这一年的科举即称“丙辰科”;1619年为己未年,这一年的科举即称“己未科”。这就是科举中的“科”。
科举制度中的“本”是什么意思?
古代科举,考生要从秀才考到举人,再考到进士,三个级别。
其中的进士,先参加全国性的“会试”,考中后再参加“殿试”。“会试”是礼部举行的,“殿试”是皇帝亲自主持的。
“本科”一词,最早见于宋代,《宋史·选举志一》:“开宝三年(970年),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,得一百六人,赐本科出身。”
本科即大学本科,是学历的一种,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,一般由大学或学院开展,极少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。本科教育重于理论上的专业化通识教育,应用型本科侧重于应用上的专业教育和实际技能教育,学生正常毕业后一般可获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。